1月2日,汪劲松校长在全校人才培养大讨论开幕式上提到,毕业生对三种课程老师印象比较深刻,其中一种课程就是自己动手参与的实验课程,汪校长指出的正是创新实践能力培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航天学院李易老师,长久以来秉承的信念就是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自入职以来,他立足岗位,突破创新,克服困难,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成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行者。
逐梦长空,潜心育人
努力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领路人
——记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青年教师李易
在航天学院,“不凡事”是很多青年教师的座右铭,它寓意着“做平凡人,做不凡事”的人生信条。这个词来源于“工信楷模”、“三秦楷模”,航天学院老前辈陈士橹院士。是对他潜心治学、献身航天科教事业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也寄托了陈院士对于航天学院师生的深深嘱托和殷切期望。对于航天学院青年教师李易来说,他深知“不凡事”对于青年教师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实际,潜心做好育人工作。
海外求学,志存高远
立志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009年,李易从我校硕士毕业到德国宇航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他发现,很多大学都设有技术型学生社团,包括“飞行俱乐部”“航模俱乐部”和“火箭俱乐部”等等。最让李易兴奋的是“火箭俱乐部”,他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世界上第一个火箭俱乐部就诞生在德国,这个俱乐部走出了数十位世界航天技术的先驱,包括液体发动机开拓者奥伯特、冲压发动机鼻祖桑格尔和V-2火箭项目负责人及战后美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冯·布劳恩。李易意识到,“火箭俱乐部”之所以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原因在于这种俱乐部是以兴趣为导向,兼有浓厚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氛围;同时火箭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参与师生具备较广的知识面,以及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一启示让李易开始思考回国后如何以科研兴趣为导向,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好支撑服务。自此,一颗致力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种子就在李易内心深处埋下。
攻坚克难、打造平台
创建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基地
2015年8月,李易学成回国,并受课题组委托和德国好友丹尼斯在航天学院组织了一次“小火箭Workshop”。30多名学员被分成5组,每组做一枚火箭,并完成飞行试验。活动中丹尼斯感叹,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很强,这也让李易产生了在西工大创办“火箭俱乐部”的想法。但是初来乍到,筹办火箭俱乐部需要的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必要条件暂时没有着落,短期内也无法解决。面对这些客观情况和先前“小火箭Workshop”学员们对筹建“火箭俱乐部”的强烈愿望,李易决定不管是否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都要先启动筹建工作。2015年12月,他怀着“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与12名学生一起成立了“星辰探空火箭俱乐部”。为了使俱乐部能正常运转,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能力培养平台,李易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一方面,李易自己掏腰包解决了俱乐部初期所需的各种开支,另一方面,李易前往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奔波,寻求工业部门的赞助,同时还向学校教务处、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航天学院进行火箭俱乐部筹建支持工作的争取。经过李易老师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赢得了这些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为俱乐部初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高标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从决定把“火箭俱乐部”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开始,李易的事业就与火箭绑在了一起,与学生们绑在了一起,与实践教学绑在了一起,与创新人才培养绑在了一起。李易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因此,他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划建设“火箭俱乐部”。
努力把俱乐部打造成为培育学生科研志趣的平台。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因志趣相同、爱好相同走到一起的,都是火箭技术的忠实粉丝。李易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一是在教务处的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组织学生围绕科研兴趣和新难题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先后获得了5项大创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热情;二是通过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展示自己的平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近年来,李易同航天学院的李伟老师和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的禹亮老师等人一起指导学生多次参加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其中,2017年团队斩获国家三等奖1项,2018年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努力把俱乐部打造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是创新主体,打造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李易主动加强与业内学术组织和企业的沟通,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这些尝试获得了航空学会和民营航天企业的大力支持。2017年8月1日,陕西省航空学会星辰探空火箭与空间技术俱乐部正式揭牌,万小朋副校长亲临现场发表了讲话。陕西省航空学会、航天学院等单位与俱乐部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此外,李易还与蓝箭公司进行了深入沟通。蓝箭公司高度认可俱乐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航天人才的宗旨,双方迅速建立了合作关系。蓝箭公司为俱乐部提供了20万元赞助,并定期选派企业专家到校与学生进行技术研讨,同时还承诺将为后期的大型探空火箭项目提供支持。
努力把俱乐部打造成为国际开放的平台。李易希望把俱乐部打造成为国际开放的平台,为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一是承办“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举行了三期,与来自美国、德国、新西兰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共同开展小火箭的制作与发射。该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并获得了外方教师的高度评价。二是选派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和2018年他分别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和德国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提高了学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自信心。三是2017年11月俱乐部选派2名本科生赴泰国开展海外招生工作,首次在海外举办小火箭Workshop。2018年5月至6月,火箭俱乐部负责了学校“泰国高中教师进工大”和“马来西亚高中教师进工大”活动的航天教学课程,效果很好。此外,李易还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亚太空间组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人才培养基地”的成立,并将小火箭元素纳入到培训计划中。
“困难与挑战并存,泪水与汗水交融”,这是对李易三年多来在学生培养工作中执着坚守精神的真实写照。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通过俱乐部这个大熔炉的熏陶,逐渐成长,他倍感欣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面对未来,李易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校园探空活动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李易,系航天学院青年教师,毕业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于2015年9月入职西工大航天学院,为“火箭俱乐部”创始人)
素材来源:航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