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年度“师德师风建设月”期间,党委教师工作部将陆续推出西北工业大学2021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军奖)获得者的事迹材料,充分展现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的爱岗奉献、甘于奉献、阳光美丽的为师风采,激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军奖)简介:该奖由我校杰出校友吴亚军赞助支持,每年选拔不超过40周岁、政治素质好、师德高尚,受到学生喜爱,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优秀青年教师。每年特等奖5人,一等奖10人。本期推出的是2021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军奖)一等奖获得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晓光老师。
李晓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导,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先后在同济和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科学实验展演大赛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全国最佳实验创意奖,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吴亚军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等荣誉。
1. 以育人为光荣使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晓光老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他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总结出“讨论国人成就,点燃爱国情怀;讲述身边故事,激发拼搏精神;介绍古代科技,增强文化自信;重视知识迁移,提升思维品质;融入美学欣赏,提高人文素养”等策略,并将相关思考和经验整理成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在知名教育类期刊《科教导刊》上。此外,参与建设的博士生专业课《超常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先后入选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为了提升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李晓光老师于2019年参加了全国科学实验展演大赛系列赛事,先后获得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以及国赛最佳实验创意奖。此外,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使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获得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在本科生科研训练方面,李晓光老师投入了大量精力,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Soft Matter》、《Powder Technology》、《物理学报》上发表SCI论文3篇,以导师一作本人二作或其他作者发表论文7篇;连续四年指导本科生获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5人次(校优3人,院优2人)。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坚持高频次和深入指导,并注重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拼搏精神。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次,西北工业大学自强之星1人次,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种子基金重点项目1项,优秀研究生5人次,以及国际会议优秀墙报奖,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2. 立足液滴操纵,开展交叉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李晓光老师以非浸润系统及液滴平台为研究方向,努力开展原创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砥砺前行。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工作被Discovery探索频道、《New Scientist》杂志、Advances in Engineering网站等国际著名媒体报导,入选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
空气环境中表面附着颗粒的球形液滴被称作“液体弹珠”,可以作为微反应器等平台用于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在解决传统难题和孕育新技术方面极具价值。然而,传统液体弹珠的表面颗粒源自粉末,极易团聚到亚微米甚至更大尺寸,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多限制。
为此,李晓光老师摒弃了以粉末为颗粒源的传统思路,研制了一种具有特殊力学特性的胶体薄膜颗粒源,从而获得了单层纳米颗粒结构液体弹珠,将液体弹珠表面可附着颗粒的尺寸从亚微米推进到了20nm的水平,获得了超高透明性和结构均匀性。更进一步,发现这种液滴体系的表面很容易产生刚性,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液体精确塑形技术,使固体基底上的液体可以呈现出稳定的复杂形状,并能任意拼接、切割,成为“液体橡皮泥”,大大拓宽了液滴平台的应用空间。
目前,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已将这两种复杂液滴平台成功应用于化学合成、气体传感、细胞培养、蛋白分离等多个领域。在拓展应用的同时,李晓光老师深挖基础,在液体弹珠有效表面张力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有效表面张力的测定是液体弹珠领域重要的基础性问题,然而对该问题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这是因为传统液体弹珠的光滑性和结构可重复性很差,给精确测量和建模带来了巨大困难。
李晓光老师在获得单层纳米颗粒结构液体弹珠后意识到,以其作为测试对象和物理模型,利用其结构优势,以往问题可迎刃而解。基于此,他们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阐明了有效表面张力的物理内涵和特点,提出了一整套液体弹珠有效表面张力的测量原则。
相关工作被国际工程学网站高度评价,并被同行在论文中进行多处引用,有力推动了液体弹珠基础研究的进步。
3. 热衷科普,服务社会
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外,李晓光老师还积极从事党务工作和院系国际化工作。带领党支部多次到脱贫攻坚单位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习。
此外,李晓光老师还多次到中小学等地从事公益性科普活动,并被中国科技馆和上海市青少年水科学实验室聘为指导专家,所做科普报告曾被上海《学生导报》予以报导。
供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