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在我们身边】李京龙:做有温度、有情怀、心中有大格局的人民教师

2024年12月06日 10:2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24年,学校首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学校2024年“立德树人奖”获奖教师——材料学院李京龙。

个人简介:李京龙,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6年。曾就读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8年毕业留校工作,2002-2004年,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中部中心(名古屋)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焊接表、界面物理基础研究和焊接工艺与焊接制造应用技术开发。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基金5项及其它技术开发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

一、躬耕讲坛三十载,坚守初心教书育人

在从教的三十多年里,李京龙先后承担过焊接电弧物理/先进焊接技术物理基础、焊接冶金、焊接工艺、电弧焊、压力焊、钎焊、热喷涂等10余门焊接方向本、研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时长超过3000小时。他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追求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心中有大格局”的人民教师,日复一日地坚持在教学一线,根据学生的理解反馈持续调整讲解方式,力求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讲到学生“理解为止”。他注重答疑解惑,为有疑问的学生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做到对学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在教学思想上,他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方向的工科性质和学校服务三航的专业特色,他进一步明确专业课学习的目标性,认真梳理工科知识源于社会需求并服务、推动制造业的逻辑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豪感。例如,在讲授“钎焊”时,他不仅传授技术原理,还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技术在“大国重器”研发与制造中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国防”的理念。通过具体的国防工业实例分析,鼓励学生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实际应用的科学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李京龙坚持将具体的学科知识与国家需求有机结合,他运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焊接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焊接工艺”中的结构设计时,他常引用航空发动机或航天结构中先进材料的焊接应用、国家重点项目中的焊接技术创新,使学生不仅理解知识,还看到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二、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传承发展

李京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难点切入,创新驱动”,围绕核能制造与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关键瓶颈问题,开展了焊接表界面物理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其中,他所完成的“Mo基超薄金属复合成型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奖;“小变形条件下的扩散焊界面物理与结合机制”获得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科研成果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及层板结构制造、核能微通道换热器制造关键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时刻关注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发展,对研究领域前沿保持着灵敏的捕捉力。通过与沈阳黎明公司、中航制造技术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厂、中科院热物理所等主机厂与科研院所的深度交流与项目合作,在联合攻关中解决焊接制造的瓶颈问题,推动先进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完整技术链,推动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和产业化进程,用行动推动了焊接技术的发展

李京龙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注重传帮带。通过共同授课、课题合作和科研指导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他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备课、反思教学方法,并鼓励青年教师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科研方面,他指导青年教师选择研究方向,分享科研经验,帮助他们提升学术能力与项目管理水平,以实际行动为焊接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倾心助力学生成长,培养行业骨干力量

作为研究生导师,李京龙时常教导学生要有理想、立大志,努力学习对祖国发展有用的知识、技能。他始终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研究生。

他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在学位论文指导中,他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论证标准,从选题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到预期成果的价值性进行多维度分析与规划,确保研究工作高质量开展和完成。通过严格把关和深入指导,从研究选题到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升科研素养,力求培养出符合高水平科研要求的学术成果。

李京龙坚持每周和研究生进行“点对点”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解决遇到的难点问题。他指导的研究生黄丹所发表的“5A06铝合金TIG丝材-电弧增材制造工艺”获201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孙福、钱锦文的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在交流过程中,他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他总是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从逻辑框架到词组搭配不断梳理迭代,还时常为学生总结写作小贴士,如“立项论证与选题报告”“写作技巧与规范”“研究目标写法”等,从“道”和“器”的层面,为同学们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提供了“实用利器”。学生们反馈这些小贴士非常实用,有助于他们更高效地构建论文结构、明确研究思路,并掌握学术表达的规范。

一些学生还表示,通过李京龙的交流总结,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更有方向,写作效率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为论文撰写积累了宝贵经验。正如学生彭毓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所言,“从博士开题、中期、论文书写到毕业答辩,李老师都对我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每次与他交流都收获颇丰。我从被动封闭到主动讨论,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一步一步迭代,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李京龙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来,甘为人梯,迄今已培养毕业硕士72人、博士16人、博士后6人。为我国高等教育、航发制造、航天工业、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培养了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行业技术骨干,国防军工领域重大型号主任设计师等10余名。


上一条:【在我们身边】郭喜平:热心教学,潜心科研,立德树人

下一条:【在我们身边】潘光:碧海丹心,矢志报国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