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在我们身边】武君胜:为国育桃李,软件谱华章

2025年02月27日 09:2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24年,学校首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学校2024年“立德树人奖”获奖教师——软件学院武君胜。

图片

个人简介:武君胜,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软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第十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工作41年来深耕于航空工业信息技术领域,1993年起协助导师指导硕士生,1998年成为中航计算所为数不多的硕士生导师,2003年引进至我校软件学院。在20余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指导了160多名本科生毕业设计、270名硕博研究生。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国防科研和教改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教研论文10篇,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荣立部级三等功2次,获评学校奖教金2次、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航空工业总公司评为“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

1983年,刚刚毕业的武君胜心怀空天报国梦想,一心投身于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航空计算软件领域。入职中航计算机所以来,他从普通工程师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2003年,武君胜怀揣着对教育的深厚情怀和为国家培养航空新人的渴望,毅然决然地选择从航空计算软件研发前沿转向对他更有意义的教育事业。

育才报国怀壮志,师表千秋赞不衰。二十余载如一日,武君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深耕细作,形成教学示范与引领

武君胜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他坚持“总师育人文化”及“以学生为中心”,在软件学院创立初期,新开设《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等多门研究生课程,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及“卡脖子”问题,将航空领域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软件需求工程》和《用户为中心的软件设计与评估》等课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

武君胜积极投身于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参与课程建设,出版教材著作6部,获批3项“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改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二、知行合一,强化“做中悟”的实践教育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武君胜一直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武君胜曾担任软件学院院长助理,负责学生实习实训工作,他积极投身学院实习基地和实践体系规划建设,推动学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创建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培养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奠定了基础。他参与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陕西省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他参与创办藏族教师软件工程硕士班,其指导的5名硕士毕业生已成为藏族地区计算机及软件工程教育骨干力量。

武君胜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工程硕士班建设和硕士生指导,主持参与多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胸怀天下,勤修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任教以来,作为学院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的本科生班主任,武君胜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他充分发挥个人在航空工业软件领域优势,面对不同行业与学科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业与科研指导。他坚持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思维,培养了一大批能力强、素质高、有担当的软件工程人才。

武君胜极为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非典时期,他克服种种困难,只身一人值守西安软件园实习基地,指导近40名学院首届对日合作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他积极组织线上活动减轻学生焦虑情绪。他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对有学业及生活困境中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怀和支持,最终使其振作后选择继续深造。他成功帮助面临经济和科研双重压力的博士生重拾信心......每年毕业季,他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在除夕夜也不忘及时给学生批阅论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四、代代传承,赓续工大“总师育人文化”

任职以来,武君胜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个人荣获国家和省级各类奖项近20项。

二十余载,他累计指导了160多名本科生毕业设计、270名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次荣获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共产党员、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奖励,大多数毕业生供职于高校、国防院所等单位。其中,30余人成长为总师、副总师、研究员,20余人成长为高校专家、教授,20余人任职于各级党政机关、知名企事业单位。

无论身在何处,学生们均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各自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


上一条:【在我们身边】刘美岩:立师之德,培根铸魂

下一条:【在我们身边】毛加强:情系教育三十载,为国育才铸师魂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