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在我们身边】李玉龙:深耕教坛四十载,“青”舟已过万重山

2025年02月27日 09:4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24年,学校首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学校2024年“立德树人奖”获奖教师——民航学院李玉龙。

图片

个人简介:李玉龙,民航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40年。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抗离散源撞击设计和抗坠毁设计的分析与试验验证,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其测试方法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863计划、973计划子项目、国防基础预研等20余项。出版专著4本,获国际专利6项,中国专利61项,国防专利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共4项。先后指导了博士后10名,博士研究生57名,硕士研究生68名。

李玉龙自198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至今已满40年。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和育人一线,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品德修养、扎实知识和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入并切实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优化、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取得了系列成绩。

一、 教育与发展相融合,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李玉龙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学科带头人,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他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基础研究为根本、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系列化课程体系。

结合飞机结构和强度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方向,他按照应用需求—方法途径—基础理论的逆思维模式,梳理了知识分类和递进关系,建立了长期、长效、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本—硕—博系列化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基础研究为根本、工程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共开设本科生课程20门,研究生课程15门,出版教材7部,进一步完善了冲击动力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

李玉龙以培养航空航天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创建了探究式、引导式和开放式的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他紧密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导师引导为主,突出固体力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通过与企业开展课题合作、与行业优秀人才座谈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让外籍专家走进课堂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创新思想萌生—分析能力提升”良性思维过程的形成。

实践过程中有一批学生脱颖而出,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导毕业的三名研究生共同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该教学模式形成的成果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内,毕业博士生26人、硕士生32人,其中指导学生赵振强发表的论文《二维三轴编织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与失效机理》获得2020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指导学生王振的博士论文《铝硅酸盐玻璃在不同加载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研究》获得2022年度中国航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80%以上在航空航天、国防单位就业,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三、知识与创新相融合,科学研究引领行业前沿

李玉龙担任重点学科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负责人、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负责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冲击动力学及工程应用”负责人以及民航航空器冲击防护与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他聚焦重大型号研制中的冲击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结构抗冲击设计、分析与验证体系,填补国内空白。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电磁霍普金森杆技术,引领冲击动力学发展前沿。他提出的新型抗冲击结构应用于ARJ21、C919等多个型号飞机,研制试验装置百余套应用于多家科研单位,推动了这些单位科研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较大社会价值,将“固体力学”学科建设水平和冲击动力学的研究水平推向国际先进行列。

近五年,李玉龙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到款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13篇,其中SCI文章82篇,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四、继承与开拓相融合,团队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玉龙担任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飞行器结构/材料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带头人,依托两个平台,不断加强人才引育工作,强化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

过去五年内,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成功引进并精心培育了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引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把握科研方向。汇聚了7名国家级青年人才,为团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激情,推动科研项目持续进步。此外,团队吸引了5名博士后加入,进一步充实了研究力量,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入的研究能力,为攻克复杂的学术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队中的大多数成员拥有在国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具有国际化科研思维和学术视野,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学术队伍。李玉龙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带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团队以众多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成员,他们紧密协作、各展所长,为实现团队的长远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条:【在我们身边】刘美岩:立师之德,培根铸魂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