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在我们身边】周洲:以凌云壮志探苍穹,以仁爱之心育英才

2025年10月22日 16:52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25年,学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学校2025年“立德树人奖”获奖教师——航空学院周洲

个人简介:周洲,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3年。无人机领域专家,曾任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66人,毕业生中百余人成长为科研骨干及型号总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35项,发表论文401篇。

周洲1992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某无人机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和365所副总工程师。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央授予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主持国防基础研究、国防重点基金、民机专项、基础加强重点研究项目、关键技术演示验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等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发表学术论文401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66人。

一、思政育人,打造团队文化

周洲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打造“最后一堂课”、“我说”、“魅影开讲啦”等系列思政活动,将传统的课堂思政,变成引导学生对正义发自内心的感动和觉悟。她每年带领团队高唱“我和我的祖国”为毕业生送行,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亲切、生动、易感染;打造“魅影开讲啦”,请总师们讲授《学术与人生》、《工程与技术》、《西迁精神与军工精神》等系列讲座,认识“学术水平提高和人生价值体现”同等重要;安排“重走长征路”,让同学们思考丰衣足食的今天,如何更好领悟延安精神;她十多次带领学生走上5000多米青藏高原,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生态和边防,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她打造了“人才有德行,思想有创新,技术有特色,成果有应用,文化有包容”的“魅影”团队文化,获得学校十佳导学团队,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科研攻关先进集体,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毕业的百余名研究生全部成为单位科研骨干和总师、副总师。

二、科研育人,知行合一

周洲构建了研教一体、赛教结合、产教融合的科研育人模式,在育人指导方法中自创532法则,即50%传道,培养创新理念与思想,诱发出创造力;30%授业,授予技能与方法;20%解惑,教知识与运用,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能够独立行走。

她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国际、国内竞赛奖40多项,包括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西北唯一);第四十七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杰出创新大奖(大陆高校唯一);第三、八届中国“互联网+”全国赛区金奖;蝉联第一、二、三届全国航空航天毕业设计大赛特等奖;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一、三、八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等。团队被评为学校“首批十大科研育人团队”。

三、身体力行,传承总师文化

周洲30多年来坚持带领学生走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前列,从第一个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到第一个隐身无人机、再到第一个太阳能无人机、第一个特种垂直起降无人机,多项技术引领了国内无人机的发展方向,创造了国内纪录。每一次开拓创新都以“以身铸剑”的决心攻坚克难,引导学生们搭建庞大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系统跨域的设计思维、锻造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传承为国铸剑的爱国精神,体悟总师文化的内涵;每一次攻关,都千百次的问,千百次的实践,去挖掘和解决1到0的科学问题;十几次带领团队在5000多米高原无人区和边境线上,去验证0到1的可行性问题,和1到10的可应用问题。总师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根植在科研道路的每一个脚步上。

  四、开拓创新,坚持科研反哺教学

面对日新月异的无人机技术发展,面向全校,周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从大一到大四、到硕士、到博士、到创新创业全过程贯通的无人机系统课程体系,编写了教材、教案,开发了系列教具,打造了一套分级分层的无人机系统教学实践平台,让教学从讲台延伸到实验室和外场。形成的教学案例收录入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获得陕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学校优秀教学研究一等奖。

周洲无论是作为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还是班主任,无论是在教室、在实验室还是在高原大漠的科研试验场,都是学生们最尊敬的长者和最亲密的朋友。30多年里,她在培养“总师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托起人生低谷的孩子,唤醒他们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内驱力,在科研和论文中诱导他们的创造力,使创新精神常在。做一个好老师一直是她的座右铭!





上一条:【在我们身边】罗建军:甘于奉献,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下一条:【在我们身边】李玉龙:深耕教坛四十载,“青”舟已过万重山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