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在我们身边】张科:矢志航天教育,谱写育才新篇

2025年10月22日 17:0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2025年,学校选树了20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周年及以上,坚守育人一线,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高尚、爱岗奉献,在推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学校2025年“立德树人奖”获奖教师——航天学院张科

个人简介:张科,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2年。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担任“探测与控制”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等省级项目3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0余名,其中近20人成长为国家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自留校任教以来,张科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到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全过程。在工作中,能善于学习、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从事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二十余年。

一、深耕教学一线,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张科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坚守“为航天事业育英才”的教育初心,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讲授课程、带领团队、管理学院等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他坚持讲好一门本科生课。作为航天学院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首席教授,多年如一日坚持手写板书教学,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航天精神、家国情怀等育人内涵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作为研究生核心专业课程《系统辨识》的主讲教师,他通过不断将主持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使课堂内容始终紧跟学科前沿。2008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最满意教师,2015年牵头获批“探测与控制”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获批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

  他坚持带好一个教学团队。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对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结合所承担的本研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各环节与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映射关系,举全院之力重构航天类人才协同攻关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探索并实践科研教学融合联动机制,促进了航天类专业人才协同攻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8年获批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等2项。带领团队积极开展高水平教材建设,先后出版《系统辨识》、《景象匹配与目标识别技术》等教材8部,其中《空天飞行器智能感知与控制》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

  他坚持推动学院改革建设。作为航天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他牵头建设航天创新实践中心,全面实施本科综合毕业设计并长期担任毕业设计团队的负责人。瞄准学科发展新形势,适时建立了飞行器设计、应用力学、光电信息、制导控制和工程热物理五大课程群,实现了教育教学要素汇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验资源供给,确保航天类人才协同攻关与创新能力培养常态化、持续化、优质化。作为主管领导,2017年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2018年获评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二、聚焦重大需求,勇担航天育人重任

  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张科坚持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他始终着眼于学科发展前沿,聚焦“航天+智能”的前沿交叉领域,重点围绕空天探测信息智能处理和空天飞行器智能控制等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8部,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团队毕设和学生俱乐部等不同环节的作用,探索出了多元渐进、协作培养、个性发展的航天类专业人才协同攻关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达到知识融合、素质融合、能力融合。指导学生获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201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结合重大型号任务,培养“总师型”人才。秉承“空天报国、科技强军”理念,紧密围绕国防建设的相关任务,坚持“四个面向”指导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以所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等为依托,引导学生扎根国防干科研、瞄准需求出成果。培养博士生60余名、硕士150余名,其中获校级优秀毕业生10余人次,90%以上的研究生均进入国防单位工作,并陆续成为技术骨干。近年来,先后为航空、航天、兵器等行业的科研院所培养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常务副总师、副总师近20人,中层以上干部40余人。2023年入选全球前2%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他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翱翔创新团队。他注重从空天飞行器智能化跨代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问题,按照从1到0范式开展反向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西北工业大学首批翱翔创新团队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近年来,团队先后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次、省部级人才2人次、陕西青年科技标兵1人次、陕西青年科技奖1人次,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团队成员2025年获陕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24年获中国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航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22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



上一条:【在我们身边】陈克安:立德铸魂,匠心育人

下一条:【在我们身边】罗建军:甘于奉献,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