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典型

王明明:传道授业解惑,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07月02日 11:04  


王明明,201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宇航研究所, 2016年被学校聘任为航天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构型多体动力学建模、空间多臂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实时分布式地面仿真系统构建等。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8年获评中国航天基金会罗麦奖教金,2019年获评西北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吴亚军奖)特等奖。

初心不忘,始终如一

做科研,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初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科研道路上,王明明初心不忘,始终如一。面对学术之外的大千世界,他拒绝浮躁、淡泊名利,并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

入职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航天系统部、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1项,完成某型号遥操作仿真系统设计,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重大科技专项、总装备部重点实验室基金、德国宇航中心资助等项目。在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Acta Astronautica、Nonlinear Dynamics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10项。同时,他还成为IEEE会员、航空学会会员、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此外,他利用国外留学的经历,积极协助学院开展招生宣传、国际合作和交流等工作;组织了2016年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招生宣传及暑期学校活动;积极参与学院与美国斯蒂文斯理工、犹他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签到国际合作协议;协助组织了第一届西工大-多伦多大学航天工程研讨会,并协助聘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Ulrich Walter教授(德国宇航员)担任我校顾问教授,2019年协助学院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未来空天飞行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学成归来,教学竞赛科研三不误

2016年,王明明回国留校的同时也成为了飞行器飞行力学(英)、空间机器人动力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通过创新课件设计,融合CAD、视频、模型、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所讲内容的理解;通过与航天学院小火箭俱乐部联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特别是针对国际留学生,他会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外合作交流的趋势穿插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未来发展的期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用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职责目标。

同时,他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早期做竞赛项目时,场地缺乏、设备不足,他带着学生找了一个不足4平米的闲置储物室,作为竞赛活动的场地,和学生一起挤在这个夏无空调冬无暖气的房间里,加班加点,开发工程样机,积累竞赛经验。先后指导学生获得2016年CASC中国航天科技杯创客大赛二等奖、2017年航天一院傲天杯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罗麦杯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19年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率先杯”、“源创杯”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多项重要荣誉,成就了一个个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研究生创新团队。

亦师亦友暖人心

生活中王明明对学生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的。“在去北京参加罗麦杯未来飞行器大赛决赛时,我脚踝却不争气的受伤了,王老师全程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上下楼梯的每一次搀扶,用餐时的每一次取餐,无时无刻不温暖着我,让我深受感动”,“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爬山,平时运动量很小的一位同学渐渐地跟不上队伍了,王老师本可以冲在队伍的第一个,但是当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便放慢了速度,陪着最慢的同学一同前行,让我们深感王老师亦师亦友。”——王明明的学生如是说道。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却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他用行为和品德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供稿:航天学院

 

 

 

上一条:马军:知行合一,用心讲好“思政课”

下一条:牛卫宁:持之以恒,玉汝于成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学校老图书馆412办公室

电话:029-88460219;88494328 邮编: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工程院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